盐碱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018-01-16    生态修复网

 2018-01-16 生态修复网 生态修复网

前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逐步减少,土地质量也在下降,世界范围内土地盐碱地问题越来越严重。盐碱地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其改良与利用已经成为确保我国耕地“红线”不被突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盐碱地资源的生态利用和产业化开发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盐碱地是指地下潜水位升高、矿化度增强,加上气候干旱和蒸发强烈,导致深层土壤盐分向表土迁移,表土盐化或碱化程度加重的现象。盐碱土形成的实质是可溶性盐类在土壤中发生重新分布,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超过了正常值。轻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1%~0.2%;中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2%~0.4%;重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4%~0.6%。

 

盐碱地的分类:

 

 天然形成的盐碱地滨海地区:含盐主要以氯化钠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地下水形成的盐碱地内陆地区:含盐主要以硫酸钠为主。

 苏打盐碱地:含盐主要以碳酸钠碳酸氢钠为主。

 人为造成的盐碱地次生盐渍化盐碱地: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

盐碱地的形成主要因素:

 

1 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早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2 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我国盐碱地分布图如下图示。

地质条件: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4 水文条件: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5 人类活动: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盐碱地的危害:

 

盐害:

Ø 过量的可溶性盐会影响作物吸水,导致作物吸水困难,可能造成烧苗等。

Ø 当某种离子浓度过高会影响其他离子的吸收,进而影响作物养分的吸收。

Ø 某些离子对作物具有直接的毒害作用,如氯离子可能对作物造成灼伤。

Ø 过量的可溶性盐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进而影响作物的养分供应。

碱害:

Ø 铁锰锌形成溶解度低的化合物,降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Ø 钠盐分散力高,破坏土壤结构,恶化土壤物理和生物学性状;

Ø 强碱破坏植物根部各种酶,影响作物新陈代谢,进而影响作物生理活动。

 

盐碱地的改良的主要措置

 

1 化学改良

化学改良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剂对盐碱土壤进行修复,如石膏、磷石膏、过磷酸钙、腐殖酸、泥炭、醋渣等,其修复的原理在于与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降解原盐碱土壤的盐碱成分和其它化学成分,从而达到对盐碱土壤修复的目的。目前有研究者利用脱硫废弃物、脱硫石膏有效降解土壤中碱度效果良好,也有研究者利用2种或数种化学物质改良盐碱地土壤,试验后盐碱土的pH值、总碱度、交换性Na、CEC等指标都得到下降,并且改良后的盐碱土的营养成分和酶活性与原土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 水利改良

地下渗管排盐是耕地盐碱化改良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基于“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行规律,通过水流的作用对其盐碱土壤进行修复,通过土壤水的动力学运动将盐碱排除或降低盐碱含量。“灌排配套、蓄淡压盐、灌水洗盐、地下排盐”,利用土壤水动力学行为,可以达到对土壤中盐碱成分的一定程度的降解。淋洗法就是通过排水淋洗,洗去土壤中过多的盐分,如下图示。

3 生物改良

 

 植物修复:

种植一些耐盐碱植物,在利用植物降低水分蒸发的同时通过植物回收盐碱地土壤中的盐分。种植耐盐碱地植物后重盐土含盐量会有所降低,有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的盐地碱蓬和碱爪爪每年可以从盐碱土中分别吸收2294.6kg和2792.7kg的盐分(NaCl);灌木树种白刺,基本上可以降低土壤表层盐分50%~70%。

另外就是种植耐盐碱地农作物,探究和研发耐盐碱作物是关键,当前,耐盐碱水稻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望进行推广应用。

 

√ 动物修复

盐碱土壤的动物修复法可以利用一些土中生存的动物,如蚯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将体内的某些分泌物排放于盐碱土壤中,与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达到降解土壤盐碱度,改良盐碱土壤。同时由于动物的生理活动,可松动土壤,改善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率等。但盐碱土壤的动物修复法研究成果欠缺,有待于继续探索研究。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方法是利用某些微生物的生理活动达到改变土壤中的盐碱成分,进而达到降低盐碱浓度和盐碱量。丛枝菌根真菌在盐碱土壤中大量分布,有研究表明它的存在可以增强盐碱植物的生长、促进营养吸收、提高光合作用和抗氧化。另外将具有活性的微生物菌肥施用于盐碱土壤中,通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等作用于盐碱土壤使其盐碱成分得到降解来改良盐碱地。还有利用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进行修复,研究发现盐碱土壤中嗜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的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盐碱地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驯化本土植物、应用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对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治理。生态修复依托核心技术支撑,一是土壤研究、二是基于土壤研究的种质资源。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对当地的土壤结构、退化状况、原生物种、局部地区气候、降雨量、肥力等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再选育原生性的草种与树种,根据原生态普查的记载资料及草原生态研究数据,要对适宜本地的动植物种类量化配比,再结合微生物的生理活动,使其自我调节与生长。

 

 

【后记】我国盐碱地资源较为丰富,对盐碱地资源的利用,要从盐渍土资源、植物资源、水资源等诸方面综合考虑。在充分运用可持续“生态自愈能力”的同时结合科学的手段,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可变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促进土壤盐碱化地区可持续发展。

 

注明:文章图片多来源于网络

 

TmallGo Top